【基层连线】科研需要压力、活力和动力
北京:产学研结合还得加把劲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基地看到王曼怡教授时,她正与学生谈科技课题。今年55岁的王教授,已在科研战线奋斗了30年。
谈到政府工作报告,王曼怡说,高校的科研项目要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高校服务社会应发挥其科研的强项优势。


制图:郭红松
首经贸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社科院共建,作为城市理论前沿研究和城市现实问题分析的专门研究机构,通过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鼓励、支持并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投身于首都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依靠产学研结合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
这条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走起来并不容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三庚教授说,研究院承担和参与了政府牵头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指标体系和努力方向研究”等数十项课题研究,很多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政府部门及北京市的政策。但是,城市问题是复杂的巨系统问题,作为研究者往往难以从宏观、整体、全面上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把握。另外,研究院涉及不同研究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需要系统整合梳理,难度也很大。
面对困难,研究院也一直在探索解决之道。作为特大城市研究专家,王曼怡一直关注着国际金融业和高端企业聚集问题。研究此类问题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王教授不但组织青年教师、研究生出国与国外学者交流并搜集资料,还在国内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研究院也在想办法、出点子,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促进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建设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
(光明日报记者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付蓓 万陈芳 光明日报北京3月12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付蓓 万陈芳 光明日报北京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