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被评为优秀研究基地
 
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供稿
 
  近日,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崔耀中、市教委副主任叶茂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研究基地代表150余人参加了会议。特大城市研究院蒋三庚教授、张贵祥教授、李艳杰老师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第三批研究基地二期建设中获得优秀的7个研究基地进行了表彰,颁发了获奖证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在二期建设(20102012年度)验收评比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研究基地。
   
          

 
 
会上,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办、市教委有关领导为新成立的4 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应用对策研究基地授牌。市社科规划办主任王祥武作了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工作报告,总结了一年来研究基地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动研究基地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崔耀中同志对研究基地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就研究基地下一步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成为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二是要成为市委市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高度关注当前首都科学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自觉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党和人民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重大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三是要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先锋。四是要成为优秀成果的孵化器。树立首都意识、首创意识、首善意识,打造更多的优秀成果、学术精品。五是要成为荟萃精英的人才高地。培养懂理论、懂网络、善发声的理论大军,为体制外、编制外的社科人才提供平台和环境。
  市教委副主任叶茂林对研究基地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研究要更加自觉地贴近现实、贴近需求、贴近北京的发展;二是要多出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三是把研究基地放在国家进步和首都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资源整合,研究要有一些新突破,要有一些体制机制的创新。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数量已达67家,基本涵盖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优势领域和主要机构,初步实现了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规模化。从明年开始,设立出版基金,资助各基地将每年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

 研究院代表与李建平副主任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