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蓝皮书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文魁教授、祝尔娟教授以及主创人员代表在会上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以及人口、产业、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实践进展、发展趋势、重大战略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信息发布。
京津冀蓝皮书主编文魁教授介绍了京津冀蓝皮书的研究意义和特色,并发布了“京津冀“十二五”发展趋势报告”。文魁教授指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真实记载了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过程,汇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提升了研究规格,提出了“权威、前沿、原创”的要求,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搭建了新的学术研究平台,与每年召开的“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相得益彰,对提升学术影响力、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京津冀蓝皮书的特色体现在,一是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全国顶尖专家的支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首都圈论坛为核心形成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研究平台已形成5年,汇聚了北大、人大、清华、南开、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的顶尖级专家,使我们的研究一直保持高水准运行;二是有一支由京津冀三地高校、社科院、政府研究机构等专家学者紧密结合的创作团队的支撑。他们既有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京津冀一体化研究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文魁教授用“蓄势待发”和“酝酿整体突破”两个关键词进行了概括。“蓄势待发”,表现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在全国的整体布局已经做了战略部署,绘就了清晰的总体蓝图;京津冀三地的“十二五”规划,也都是从区域整体发展视角来进行谋划,都意识到合作共赢的发展前景和必要性,分别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河北沿海经济带、构建北方经济中心等跨行政边界的战略安排,正在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探索;国家及三地的政府部门、政协、社科院、社科联的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深入剖析问题、提出系列真知灼见。进入“十二五”时期,一体化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京津冀地区正在进入“酝酿整体突破”的阶段,即在行政区划的既定格局下,实现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祝尔娟教授重点介绍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的研究框架和主要观点。指出该书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发展趋势为主线,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23篇研究报告组成。总报告重点围绕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包括理论前沿、一体化进程、“十二五”发展趋势等;分报告重点围绕京津冀的人口与就业、产业发展、空间演化、城镇体系、差距问题、区域治理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和前瞻性预测;专题报告重点围绕“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将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进行专题研究,包括打造首都经济圈、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河北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国外首都圈的经验启示等。同时发布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研究进展与理论综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与趋势研究》、《京津冀农民工流动就业影响分析》、《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京津冀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分析》等报告的研究结论。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发布了《京津冀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趋势》报告,并祝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打造的京津冀研究平台将在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的张耀军教授发布了《京津冀人口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河北省政府研究室周桂华处长发布了《河北发展战略与京津冀一体化报告》;天津滨海发展研究院吴建新博士发布了《天津滨海新区最新发展与展望》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立宏教授讲话中指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首部蓝皮书,具有开创性意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作为首部京津冀蓝皮书,站在理论前沿,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空间分析、政策分析,对研究京津冀的理论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是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研究成果,是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有机结合、共同奉献的智慧结晶,可喜可贺。希望京津冀蓝皮书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