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君副教授科研成果入选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
 
 

时间:
2014-04-22 来源:校报作者:杨俊(撰稿)李伟(摄影)

 
日前,特大城市研究院兼职研究人员、我校法学院张世君副教授《加快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制化的四点建议》一文已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4年度第6期《成果要报》采用。
张世君在《建议》中指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一方面得益于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已经构建了一套覆盖文化创意产业各环节的政策保障体系,对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现阶段北京市应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法制化进程,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精神的落实;同时也符合中共北京市十一届四次全会的要求,是北京实现2020年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目标的突破口。他强调,有必要将北京市相对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形成地方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以强化决策层和社会公众对相关政策的认同,在治理的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更好的促进和扶持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建议》一文中提到,应尽快制定促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建立健全市场准入立法;结合北京市经济发展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专项立法;考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持久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张世君认为,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准入立法是目前政府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文化产品区别于物质产品,对社会的意识形态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升社会公共道德和市民文化素养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十分必要以立法规范其市场准入,既要鼓励文化产业繁荣,也要限制伪文化的生产。政府需要对已经颁布的一些规范性政策文件中相对成熟的内容,涉及文化产业园区认定、财政专项投入、文化融资担保等,进行梳理整合,制定一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条例》,就文化产业市场准入中的资质认定、投资主体、融资方式、政策优惠等问题进行系统规定,对“伪文化产业”和一些过于市场化的“文化企业”加强监管。
张世君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投入精力到交叉研究、协同创新研究领域。针对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界定的九个分类,他表示将选定12个行业,如网络文化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深入系统地研究。
张世君 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获经济法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经贸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生导师,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人员,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金融服务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商法、经济法及其交叉领域。已出版各类著作8部,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最佳教案奖、文科组二等奖,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