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挥智库作用取得效果

 
2014年,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在学校和科研处的领导下,大力建设高校型高端智库,取得积极效果。研究院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关注特大城市问题研究。研究院在特大城市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运行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金融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一批理论成果。
着力推动研究成果社会转化。2014年研究院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依托于研究院课题《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祝尔娟教授、叶堂林副教授等承担),20144月,祝尔娟等四位专家提出的《理论界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六点建议》得到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的重要批示;20147月,叶堂林、祝尔娟撰写的《京津冀区域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两篇研究报告中的重要观点被《人民日报内参》特刊(特刊第38期至特刊第43期)“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系列内参所采用,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京津冀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对其做了重要批示;20151月,祝尔娟、王文举、叶堂林《促进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的四点建议》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要报》第1期采纳,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做了重要批示。研究院《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白领化趋势和形成机制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纪韶教授承担)课题阶段性成果《关注农民工职业分化推进其市民化进程》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要报》2014年第25期采纳;20149月,《农民工职业流动轨迹和向上发展的促进机制》被国家发改委主办的《改革内参》第34期采纳。研究院《特大城市农业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邹昭晞教授承担)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功能补偿制度的建议》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要报》2014年第34期采纳,其建议观点得到北京市领导的重视。研究院《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张世君教授承担)阶段性研究成果《加快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制化的四点建议》一文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要报》2014年第6期采用。
搭建交流平台扩大影响。2014年研究院与学校科研处、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等共同召开“2014特大城市治理发展高层论坛”、“2014京津冀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等高层研讨会,其重要观点、建议吸引了90多家媒体的转载,提升了研究院智库的影响力。
注重为学校协同创新发展和智库建设提供服务。2014年研究院相继完成《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思路研究》、《我校协同创新任务凝练研究》、《我校智库建设研究》等研究报告,报送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注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研究院与美国克利夫兰大学合作研究《美国特大城市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项目,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共同开展《世界特大城市发展:规律、挑战、增长控制及其评价》等项目研究。开展与国外大学实质性研究加强了研究院智库国际化成果积累。
                                                                             (李艳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