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座谈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2017年4月20日上午,“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座谈会在我校博远楼一层会议室召开。本次座谈会系我校特大城市研究院受北京市政府研究室邀请召开的一次高层学术交流。我校特大城市研究院相关专家就北京市规划建设方向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大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段霞主持会议。

北京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处长徐静从国际和谐宜居城市的共性特征、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优势、不足及建设思路等方面向专家提出了问题。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贵祥提出,建设和谐宜居示范区应深入理解智慧城市的概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和解决饮食安全、反恐应急等诸多城市问题。在社区发展尺度方面应更加注重精细化发展,缩小南北城发展差距。
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安树伟认为我们应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角度来认识“和谐”。从空气、交通、房价等城市病角度来谈宜居。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应保障经济支持,北京应继续发展经济产业,以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智新从政治学角度阐述了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优势所在。他认为北京作为历史古城具有强大的文化优势,汇集了大量优质的公共资源与服务,且城市的族群、阶层的和谐度相较其他世界城市具有优势。在发展过程中也应重点关注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北京市绿色生态环境,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同时,在公共交通优化与停车管理问题上应加强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的结合运用。
北京市经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叶堂林指出在城市定位的问题上,北京市的住房及绿化用地等应完善规划。北京市内跨城区就业现象多,长途通勤时间过长,职住不匹配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应通过给予相应购房优惠政策缩短城市居民职住距离。
特大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段霞对专家意见进行了总结,并从三方面提出了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观点。一是发展,生产要素的聚集会使产业不断增长且难以剥离,应充分利用北京产业资源。二是疏解,疏解政策对解决大城市病应是辅助性、阶段性的。城市问题与发展阶段和治理能力是有关的,而与城市规模没有必然联系。疏解的目的应是为了扩展城市功能惠及周边,而不完全是治理城市病。三是治理,要找到治理的规律和指标。政府应起到引导作用,推进市民参与,共同治理。
会后,徐静对专家意见表达了深切的认可与感谢,并称将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进行相应的优化与设计,也将进一步加强与我校特大城市研究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规划与建设。
北京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普建波、北京市市政府研究室产业处李宇、北京市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贺飞、北京市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孙文健、首经贸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颖、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陈梦筱、北京城市学院教师冀文彦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