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9)》成果摘要

 

京津冀蓝皮书是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牵头、联合京津冀三地专家通力合作的系列性研究成果和共同奉献的智慧结晶,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和前瞻性预测。此前先后出版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京津冀发展报告(2017)——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进展》《京津冀发展报告(2018)——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等报告。今年发布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9)》重点围绕“京津冀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一主题,构建了“集聚力-行动力-影响力-辐射力-承载力”五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培育区域创新增长极、提升企业创新的主导地位、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耦合机制、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等方面探讨了京津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实现方式。

蓝皮书研究成果摘要

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整体逐步提升,但总体仍处于低水平协同状态;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稳定,三地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且始终保持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格局。从系统协同度来看,京津冀创新驱动系统协同度不断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创新合作水平、创新产出水平、成果辐射水平、环境承载水平均有所提高。京津冀创新合作能力提升最快,三地间联合创新的日益密切直接推动了区域创新驱动水平的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在全国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京津冀地区创新成果的产出化能力和技术辐射影响力下降明显。

京津冀内部创新梯度差异悬殊导致创新协同难度较大,高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下降导致技术承接能力不足,三地区域整体尚未形成全国的技术辐射源,区域内缺乏科技资源与要素流动的共享机制。

实现京津冀创新驱动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重,打破区域行政界限和管理机制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要素集聚与共享、主体融合与合作创新、创新成果高效产出、成果产业化与技术交易、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实现三地的整合和对接,打造由三地创新系统、产业链以及创新资源互动、有机连接而形成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成效。蓝皮书从公共服务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一体化建设、交通一体化建设、生态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等方面系统梳理京津冀协同进展,发现京津冀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创新动能逐渐释放,协同创新布局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产业分工格局更加明朗;民生领域持续改善,京冀扶贫协作取得突破;生态治理扎实开展,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互联互通稳步推进,开放发展格局逐渐显现;定式思维逐步打破,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强“核”任务任重道远,北京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二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严峻,区域内部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三是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在全国发展中的优势有所下降。在此基础上,蓝皮书提出,缩小区内差异,实现均衡发展;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充分发展;完善协同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

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领先全国。构建高质量的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是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蓝皮书分析指出,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在国内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其各类创新资源的富集程度、创新产出的规模和质量、各类创新主体的发育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发展态势良好。京津冀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整体保持快速上升态势,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协同创新水平快速跃升。从空间结构看,京津冀三地基本形成创新发展的“中心-外围”分工格局,北京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京津已成为区域重要的创新轴。但三地间创新能力差距过大,创新链缺乏产业链支撑等协同创新发展的短板。为此,报告从构建政府间协作机制、突出企业和市场中介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依托产业链的创新链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京津冀应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缩小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差距。蓝皮书从城市群的角度出发,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基于水平、效率、均衡度三个方面的测度,并将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究京津冀在企业创新方面的优势与短板。报告指出,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差距较为悬殊,河北在创新投入、产出、环境方面明显不足;京津冀企业创新效率仍有上升空间,技术进步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京津冀地区内部企业创新能力均衡度相对不足,尚未形成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缩小企业发展实力的差距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至关重要。 

与国内主要创新城市相比,北京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优势。蓝皮书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3个层面构建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将北京与国内其他9个创新城市(天津、上海、重庆、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合肥、苏州)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这些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北京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优势,但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各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北京应加强创新环境营造和创新人才培育。